01引言
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省级地方科学院是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其发展状况与各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财政投入等科技资源紧密相关。因此,回顾省级地方科学院的发展,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对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1978年我国成立第一批单独建制的5个省级科学院至今,历经40多年的变化与调整,陆续成立的17家省级地方科学院除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转企外,目前还有16家仍然在科技领域发挥着方面军和生力军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省级地方科学院为例,重点从其成立过程、机构特色、科技资源等维度进行梳理,以点带面,力求较为全面地展现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面貌。17家中,有11家名称为科学院,6家名称为研究院或开发院等,在本文中均统称为省级地方科学院,简称为省院。
02省级地方科学院概况
根据我国31个内地行政区域划分,自1978年起陆续成立了17家省级地方科学院,建院初均为事业单位,大多归口省科技厅或科委管理。目前状况为公益一类15家、公益二类1家、转企1家;有3家合署办公。表1列出了省级地方科学院的名称、属性和2025年预算公开公示数据,其中可以明显看到各地省级科学院在经费预算上的差异。总之,从机构规模、职工总数、财政预算等维度来看,广东省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科学院名列一甲。本文对上述省级地方科学院按行政区域分类进行以下概述:
2.1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只有1家省级科学院即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院是黑龙江省政府直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1978年改建为黑龙江省科学院。全院下设8个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其中公益一类4个、公益二类4个。院机关设7个处室。现有在职职工685人。拥有省级领军人才梯队16个,建有化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目前科学院已形成学科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前沿骨干作用。
2.2 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共有3家省级科学院。其中,河北省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是河北省政府直属部门和全省综合性科研机构。1996年成立“机电一体化中试基地”,形成了“一院八所”基本架构。2000年科技体制改革,激光、自动化、机电、微生物研究所整体转制为科技型企业。2002年,应用数学、生物、能源、地理四个研究所减编。2021年院属四个转制研究所完成了公司制改革。目前院机关内设机构9个,直属单位8个:其中4个研究所为事业单位制、其他4个为企业制研究所;另有新型研发机构4个。全院事业编制为242个。截至2025年4月,全院职工共700余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1984年10月,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直属的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全院内设机构共有12个职能处室、13个科研机构,下属6个科研事业单位和科普场馆、10个直属企业。在职人员总数2300人。北京院重点巩固提升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分析测试四个优势领域,持续强化科技智库、科学普及两个特色领域,前瞻布局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和低碳技术四个研发方向。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21年2月,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不定机构规格,无行政级别,按照新型研发机构模式运行。全院内设机构包括综合管理机构12个,研发机构13个;下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多个协同创新平台。拥有科技部中国—蒙古国选矿工艺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近30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的创新平台载体。
2.3 华中地区
华中地区共有3家省级科学院。其中,河南省科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1962年到1978年间,由于受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仅保留了地理、化学、同位素、生物等研究所。1979年,经恢复调整,重新组建为河南省科学院。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市举行。目前,河南院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社会力量参与的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核定事业编制3000名,下设18个研究机构、13个院属企业;建有10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和4个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
1956年9月,江西省委决定筹建江西省科学院,1958年4月决定更名成立“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下设11个研究所(站),并附设一批科学试验工厂。后因机构调整,部分研究所划入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其余机构划归省属其它单位。1979年7月20日,江西省委印发《关于成立江西省科学院的通知》。1979年9月1日正式恢复建院,成为直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的自然科学多学科综合研究机构。设有6个研究所和江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省级3个)。目前在岗职工550余人。
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前身是1990年经湖南省编委批准,在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省分析测试研究所等5家单位基础上,与原中国能源经济技术开发局共同组建的湖南省新技术研究开发局,为隶属省科委管理的副厅级科研事业单位。1999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2016年9月,湖南院完成转企工商注册登记,2018年2月整体移交省国资委管理,2019年8月移交湖南高新创业投资集团托管。2021年8月25日,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有限公司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正式更名为湖南湘江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4 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共有2家省级科学院。其中,广西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5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的正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及综合性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全院共有7个内设管理机构,8个内设科研机构,2个独立法人公益一类研究单位,1个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同时,拥有34个新型研发机构。全院现有在职职工825人。全院牵头建设各类创新平台63个,其中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4个、省部级各类创新平台33个、院建野外台站4个、科普类平台22 个。
广东省科学院是依据广东省委于1978年1月5日以1号文作出的“成立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广东省科学院”的决定正式宣告成立,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合署办公。2015年6月,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新的广东省科学院,由原省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离)、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等研究院所整合而成。新的广东省科学院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目前拥有17个骨干科研机构和238个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支由院士领衔、根植广东本土的近4000人规模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2.5 华东地区
华东地区共有3家省级科学院。其中,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其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2017年5月,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具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和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特色。目前从网站上还能够查到山东省科学院保留的山东省计算中心等16家科研机构的信息。
上海科学院成立于1977年11月,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合署办公。1987年7月经上海市委批准实行独立建制,是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上海科学院成员单位有9个研究院所和中心、7个国有企业、5家新型研究所。经过40多年的创新发展,上海科学院先后管理和服务了40余家成员单位,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积累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是经安徽省编办批准、安徽省科技厅直属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021年2月,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与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整合,名称变更为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承担省相关领域科研任务,促进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长三角创新合作等相关工作。正处级建制,列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6名。网站显示,2025年4月12日该院完成注销手续。
2.6 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共有2家省级科学院。甘肃省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2006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科学院改革方案,将其纳入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序列,提升为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甘肃院先后成立了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2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全院现有事业编制315名,实有各类职工人员545名。全院下设自然能源研究所、生物研究所等6个专业研究所,以及院士工作站、纳米应用技术研究室、文献情报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和实验工厂
陕西省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4月,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陕西分院。陕西院是直属陕西省人民政府从事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合署办公。现所属的单位有: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重点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生物农业与食品安全、生物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生物工程。截至2024年底,省科学院系统在编职工356人。
2.7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共有3家省级科学院。贵州科学院的前身为民国贵州省建设厅化验室,始建于1935年,历经多次更名、资源整合和隶属关系变动,1958年成立中国科学院贵州分院,1978年正式组建贵州科学院,是贵州省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也是贵州省唯一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2012年批准组建贵州省应用技术研究院,与贵州科学院合署办公。贵州院现有院属单位16家,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5家,公益二类事业单位1家,转制类单位10家。全院编制数为599人,截至2024年底,共有职工1108人。
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2008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整合原属中央和地方的10个研究院所组建而成的正厅局级事业单位,是集研究开发、中试孵化、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重庆院现有企事业人员1000余人,设有2个综合管理部门、2个综合中心、8个专业研究中心,2家事业单位,成立1家院属一级控股企业,负责管理13家全资控股企业。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近21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近21亿元,已孵化一批上市企业,现有在孵企业360余家。
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是根据2014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组建云南省科学技术院的批复》(云政复〔2014〕31号)和省委编办《云南省科学技术院机构编制方案》(云编〔2014〕23 号),在整合原省科技厅5个直属单位(云南省科学技术交流服务中心、云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云南省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全国新技术新产品西南展销中心和云南省应用技术研究院)基础上正式成立,由云南省科技厅管理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数93人。
03讨论与展望
3.1 中国科学院与地方科学院的合作共赢
提到地方科学院,自然就必须介绍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中国科学院从1950年成立第一个地方分院—上海分院以来,历经70多年的历史变革,目前保留沈阳、兰州、新疆等12个地方分院。分院的职能之一就是针对地方需求开展应用研究,协调推动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落地和应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科学院和各地方科学院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创新、实现共赢发展,2012年1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北京市、重庆市等17家地方科学院组建的全国科学院联盟在京成立,力图进一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度融合。由于管理上的原因,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决定不再使用“全国科学院联盟”名称。同时,从本文中可以看到,在17家省级地方科学院中,黑龙江省科学院、河南省科学院、贵州科学院等8家省级地方科学院是由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衍生或共建而来的。因此,中国科学院地方分院与各省级科学院的合作共赢必将持续发展。
3.2 省级地方科学院特色发展
目前我国31个内地行政区域中,虽然只有50%成立了省级地方科学院,而且从表1反映出地方财政预算力度的明显差异,但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各省级科学院依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需求及发展战略,在学科设置与科研方向上各有侧重。如:华东、华南等地区省级科学院凭借区域经济优势,在前沿技术、产业升级科技领域成果突出;而中西部地区省级科学院则在特色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灾害防治等科技支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南省科学院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已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是国内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支持省科学院发展,从法律法规层面予以保障和规范。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支持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其在编制使用、人才引聚、成果转化、经费自主使用等政策。上海科学院将所属单位称之为成员单位,以管理加服务的形式组织力量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打造开放式、集团化发展的科研联合体,形成了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了加强全国地方科学院的合作交流,由18个地方科学院发起于1982年组成全国省(市、自治区)科学院联席会,原则上每年举办1次会议,由各地方科学院轮流举办,至今已经举办了40次。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国省级地方科学院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无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