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入选“部省合建”高校在政策的推动下,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准入问题已成为确保教学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青海大学为例,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在人员准入、设备与试剂管理、实验项目准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安全意识薄弱、硬件设施不足、责任体系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青海大学通过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落实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优化硬件设施、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实施项目准入审批等实践措施,有效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青海大学通过制度完善、责任落实、文化建设和应急演练等多维举措,能够显著降低实验室安全风险,为其他“部省合建”高校提供可借鉴的管理经验。
关键词:部省合建;实验室安全;准入管理;安全管理体系
0 、引言
为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 通过补齐“短板”,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教育部在 2018年启动了部省合作共建工作。这一机制聚焦于尚未拥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重点支持包括青海大学在内的14所高校的建设。实验室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优势学科集群以及推动科技攻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培养创新人才与开展前沿科研的关键平台和核心载体[1] 。“部省合建”高校虽然成立了实验安全负责部门,但限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资源投入等原因,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问题较为突出。据教育部统计分析,西部高校生均实验室经费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配置不足,直接导致实验室设施陈旧、物理空间紧张。一些高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未能科学规划安全教育工作,未建立明确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仅仅停留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层面,且各部门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2]。建立一个科学且规范的实验室安全准入与管理框架,全面消除潜在的安全威胁,是当前高校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专注探讨“部省合建”高校实验室的准入与安全管控问题,以青海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为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提升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建设提供参考。
1、实验室准入与安全管理现状
目前 ,高校实验室依据功能和类型主要分为三类 :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以及开放创新实验室 。其中 ,教学实验室以
本科实验教学为核心任务 ,负责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实验与实践环节,侧重于基础实验的开展;科研实验室则主要服务于教师团队的科研工作,专注于相关领域的实验研究;而开放创新实验室则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的实验平台,支持部分学生的创新实践需求。但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实验项目复杂度提高,功能交叉,管理难度大,风险隐患多。随着实验室对外开放程度的提升,人员流动性也随之增强,增加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风险,使其面临诸多挑战。
1.1 实验室准入
1.1.1 人员准入问题
高校实验室的人员组成多样化,安全意识及操作技能水平不一。实验室使用人员,普遍存在重视科研教学而忽视安全管理的倾向[3]。实验室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事务烦琐,实验管理人员面临的精神压力巨大,与科研教学工作相比,其成果难以被量化。而科研成果又是职称评审和岗位晋升的关键因素,因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不被充分重视,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4]。
1.1.2 设备与试剂准入问题
实验室在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缺陷 ,导致安全设施和布局不完善 。许多实验室没有遵循安全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 ,导致空间狭小、布局不合理 ,基础设施配备不齐全[5] 。除了钢瓶是租赁的 ,高压灭菌器和高压反应釜等设备往往没有在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使用登记和定期检验 。另外 ,乙炔、氢气等易燃易爆气体的存放和安装不符合安全管理规范[6] 。生物安全等级划分不明确 ,缺少有效的备案记录 ,危险机械设备缺少必要的防护装置 。存放化学药品和危险品的区域未按规定安装监控和报警系统 ;危险化学品的存放量超出规定 ,且管制化学品的储存不符合治安规定[7] 。
1.1.3 实验项目准入问题
高校实验室因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综合性 ,聚焦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等前沿领域 ,导致多学科交叉实验设备种类繁多 ,实验室内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随之增加。危险源呈现多样化特点 ,实验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 ,安全意识薄弱 ,通常依赖简单口口相传的经验指导便开展实验 ,对仪器设备操作、危化品使用、气瓶操作等不够熟悉 ,获得的专业指导十分有限 。在实验过程中 ,未能提前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各类实验行为缺乏规范性认知 ,从而带来安全隐患[8] 。
1.2 安全管理与考试
1.2.1 教育与培训
尽管高校采取了多种安全教育手段 ,但其专业性和针对性不足。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断更新换代,教学和科研方法也在不断进步。然而,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内容往往未能同步调整,多数仍停留在基础知识等普及性教育层面,缺乏与时俱进的安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口头传授和讲座形式,以知识性教育为主[9]。学生缺少实践性的体验教育,对实验室安全的认识不足,对安全事故缺乏必要的敬畏。
1.2.2 理论测试
虽然许多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系统 ,并提供了包括政策法规、实验室安全知识、事故案例视频等在内的丰富学习资源 , 以及消防安全和各类危险源的安全试题库 ,但由于办学和发展的压力 ,管理重心往往偏向教学科研 ,导致大部分实验室人员仅通过背诵知识点完成理论测试 。实验室人员虽然通过了安全考试 ,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训练能力 , 因此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很难迅速做出反应并正确采取具体措施 。
1.2.3 安全检查
高校实验室的宏观管理界定不清是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大难题 。实验室不仅涉及基础建设、改造、设备安装调试等复杂工程任务 ,还承担着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重要职责 ,并且在特种设备、危化品等关键领域的安全管理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使得管理工作变得既繁杂又细碎 。实验室安全涉及多个部门 ,部门间的工作内容存在交叉重叠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职责就容易变得模糊不
清 。职责不明确会直接导致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障碍 , 出现层层负责但实际上又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 ,使得实验室安全监管往往流于形式[9] 。
2、加强实验室准入与管理的实践
2.1 健全管理责任体系
为完善顶层规划设计 ,高校应深化对“三管三必须”原则的理解,致力于推动各级组织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协调不同层级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各层级的安全责任得到充分执行。青海大学成立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委员,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委员,负责组织落实与贯彻执行上级各项实验室安全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条例、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建立学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和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对实验室安全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组织签订校级实验室安全责任书,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负责实验室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同时,组建由院系实验室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院级安全委员会,负责具体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2 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细致的规章制度体系 ,确立清晰的安全规范 ,确保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者在工作中有明确的遵守标准和依据 。为强化实验室安全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的督查、检查 ,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 ,结合学科分布和专业特长组建了青海大学实验室安全督查员队伍 ,聘期三年 。安全督查员定期对实验室安全进行督查和巡查 ,督促有关单位对巡查中所发现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并加以整改 。通过安全督查员制度 ,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安全建设与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确保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10] 。
2.3 改善提升硬件设施
在当代实验室管理领域 ,提升和优化硬件设施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作和科研效率的重要步骤。为保障实验室紧急情况下人员的安全与秩序,必须实施一系列安全预防措施[11]。首先,设置专用的紧急疏散通道,并在通道入口处张贴明显的指示标志,同时保持通道畅通无阻,以便发生紧急状况时,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安全地撤离到安全区域。其次,安装全范围的语音广播和警报系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向所有实验室内的人员发出警告,确保紧急信息能够及时传达。全面配置急救设备,如全身淋浴器、眼部冲洗站和急救箱等,以保障在意外伤害发生时人员可以立即进行急救措施,尽可能减少伤害。
2.4 分类开展安全教育
提升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依据学科特色,开展分类安全教育活动。只有按照实验室的分类分别进行“安全意识到位、安全措施全面、安全防范到位”的培训,且全部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具体实验。面向全体新入学本科生开设《实验室安全通识教育》课程,指导生化环材相关学院结合各自学科特点,为全体研究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置》必修课,着重加强安全技能的传授。课程结束后,学生在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集中考试,成绩 90分为合格,自 2018年实验室安全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共有37808人参加考试,37523人考试合格,合格率达99.25%。
2.5 执行项目准入审批
在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中 ,深入实施风险识别与准入控制,严格遵守项目中危险源的预先识别和风险评估流程。以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在科研项目开展前,首先,要进行筛选并编制详尽的实验清单,以确定实验的具体类型;其次,明确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品、仪器等物资,对典型的实验或实验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和应急预案;最后,要填写实验安全风险评估表,确保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依据,保证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2.6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将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安全意识紧密结合 ,营造一个具有强烈安全意识和规范行为的文化环境,通过文化和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素养,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利用“安全文化月”的机会,设计并展示安全教育展板,在学生实验室、教学楼等公共空间进行巡回展示;组织师生参与的安全知识竞赛,收集师生合作制作的安全宣传短片,通过建立安全文化墙、管理安全文化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利用展板、数字媒体、动画模拟等多种方法,全面、多角度地传播安全理念,普及安全知识,推广紧急应对技能,营造一种“随处可见安全文化,随处可感安全氛围”的浓厚氛围。
2.7 加强事故应急演练
在实验室人员密集且流动性较大的情况下 ,安全事故难以完全避免 。因此 ,制订详尽的安全事故应急计划并加强应急演练培训至关重要 。通过模拟演习 ,全面提升应对突发安全事故的能力 ,增强师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在无形中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部省合建”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应当着重关注开放实验室的准入及安全管理工作。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健全制度建设,让实验室管理有更完善的制度遵循;严格把控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筛选;规范实验项目的准入流程,使实验项目开展更为科学合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并组织相关考试,检验安全管理成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与应急演练培训,提升师生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仔细排查风险隐患,将安全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构建一体化的安全教育体系,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知识传播网络。通过这些举措,全方位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准,保障实验室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筑牢根基,推动高校“部省合建”“双一流”等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威,张海峰,李昱颖,等. 交叉学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类实验室安全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40(4) :212-216+231.
[2]赖汉江,郑俊杰,陈志波,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5) :250-254.
[3]李安阳,宁晓辉,任智卉,等. 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西北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大学化学,2024,39(7) :140-146.
[4]黄涛,肖勇. 高校开放实验室服务社会改革与探索[J]. 实验室科学,2023,26(2) :197-199+203.
[5]艾德生. 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与任务[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5,42(1) :1-10.
[6]韦佳敏,傅瑜,叶招莲,等. 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现状及准入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 云南化工,2022,49(9) :63-66.
[7]王琼,肖康. 高校涉化类实验室安全准入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科学,2025,28(1) :166-170.
[8]王泽恒,高婵娟. 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体系的建设研究与探索[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2,39(12) :51-55.
[9]梁晗妮,晏锦,胡鑫杰,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检测,2024,2(9) :63-66.
[10]栾一飞,杨悦,刘英奎,等.中美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准入安全培训工作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2) :129-130.
[11]李银红. 生物技术人员不安全行为风险评价研究[D]. 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23
*《“部省合建”政策下高校实验室准入与安全管理实践>
陈梦词 ,王帅 ,全小龙
(青海大学 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16)
*文章转载自实验室学苑